如果被法院认定证据不合法,那么该证据通常不会被采信。这主要是基于法律对于证据合法性的严格要求和程序正义的保障。
首先,证据的合法性是法院采信证据的前提。在司法实践中,证据的合法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:
作证主体合法: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六十二条,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,不能作为证人。因此,如果证人的作证资格存在瑕疵,那么其提供的证言就可能被视为来源不合法。取证程序合法:证据的收集必须符合法定程序。如果取证过程中存在威胁、欺骗、引诱等非法手段,或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(如隐私权、商业秘密等),那么所获取的证据就可能被视为来源不合法。
证据表现形式合法: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。例如,书证应当提供原件,物证应当提供原物等。如果证据的表现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,那么这样的证据就可能被视为来源不合法。证据要件合法:某些证据需要满足特定的法律要件才能被采纳。例如,鉴定意见需要由具有法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,勘验笔录需要由法定人员进行勘验等。如果证据的要件不符合法律规定,那么这样的证据就可能被视为来源不合法。
其次,法院在采纳证据时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。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。这是因为没有经过质证的证据,其证明力和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。同时,这也是为了充分保障和尊重当事人的举证、质证权利。
最后,如果法院采纳了不合法的证据,这可能构成程序违法。程序违法是指裁判过程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,这将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破坏司法公正。在这种情况下,当事人可以通过上诉、申诉等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综上所述,如果被法院认定证据不合法,那么该证据通常不会被采信。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会严格审查证据的合法性,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合法性。